電腦考邊機JK-1000Q6 顯示E07是什么意思
,找電控維修師傅解決
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劉鶴副總理近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也提到,“充分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推動供需的良性互動”。2020、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在實踐中,企業如何踐行這些理念和部署?我們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數字化給供應鏈帶來的重大變革是,傳統線性供應鏈體系正在不斷被解構和重組,形成以客戶和消費為核心的供應網絡。這一轉變背后的核心驅動力在于,數字技術不僅賦能供給側,而且把客戶和消費者武裝起來,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實時化、場景化、內容化、互動化,客戶和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參與權、表達權、分享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客戶和消費者主權崛起的時代。
一是傳統鏈式供應體系正在演變為網絡化供應鏈體系。企業傳統的營銷、研發、設計、采購、生產,到一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之間信息流和物流,是基于生產端發起的線性流動而形成的協作機制,最終客戶無法參與到生產協作網絡體系。今天,在端到端的供應體系中,客戶可以深度參與到每一個節點,形成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供應網絡。
二是傳統僵化的控制型供應鏈結構正在轉向柔性化的協作型供應鏈結構。傳統供應鏈的底層邏輯是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以不變應萬變,當客戶和消費者參與端到端的供應體系后,固定僵化的供應鏈結構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需要在供應鏈的每一個節點上形成實時精準響應的多元主體,每一個供應主體單元基于能力API接口實現即插即用。構建數字化主導的實時響應供應網絡,是整個供給體系變革的方向。
三個是以生產為導向正在轉變成以需求為導向。在今天供大于需的大背景下,競爭的焦點正在轉向,供應鏈信息流的起點是客戶和消費者,即一個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客戶需求實時響應。今天企業競爭進入到高頻競爭時代,實時洞察客戶需求,實時滿足客戶需求。這是全球供應鏈體系變革的底層動力。
我們換個角度來理解供應鏈韌性。美國有一個機構叫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他對智能制造的定義與眾不同。很多機構把智能制造定義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機器人等各種新技術不斷的安裝到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NIST認為,智能制造要滿足三個條件:差異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和中斷,即企業對需求變化做出響應的能力是智能制造。
今天,供應鏈面對的挑戰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是需求快速變化。需求巨變是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起點,無論是德國人講的工業4.0、美國人講工業互聯網,還是中國講兩化深度融合,其重要著力點是應對需求個性、多品種、服務化的趨勢。
二是疫情沖擊。對于企業家而言,疫情所面對的問題與數字化要解決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在失序中快速找到有序的解決方案。
三是國際形勢變化。
無論怎么變,最大挑戰就是變得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而數字化是解決供應鏈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
探索1:傳統產業升級的挑戰:僵化的供應體系如何跟上需求的快速變化
中國的服裝行業是傳統產業,國內市場規模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帶動1600萬人就業,每年出口達1700億美元。伴隨著要素成本上漲及需求生產體系的變革,產業發展在宏觀層面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包括要素成本上升引發產業海外布局、以產定銷帶來的產品高庫存、最小訂貨量&多款式帶來的快速交付挑戰、高頻換產帶來的效率低&盈利難問題等。
從微觀企業層面上,中國企業經營與國際領軍企業存在巨大差距,反映在經營效率上,體現為高庫存,而高庫存挑戰的本質是服裝行業供應鏈跟不上需求變化的節奏。在服裝正價銷售率上,ZARA、優衣庫等達到80%到90%;而國內企業只有30%,折扣銷售30%、庫存40%;服裝企業庫存周轉天數,國際企業87天到108天,國內企業191天到367天。國內企業經營效率低、利潤率低,表面看起來是庫存,底層原因是僵化的供給體系跟不上需求快速變化。
核心問題歸納起來就是當需求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傳統供給體系越來越難以適應需求的變化,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化的方式是一個重要解法。
商業模式探索的背后,是構建一個端到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構建了一個云端算法定義在線供應鏈體系。在這套體系支撐下,基于需求精準洞察,用數據驅動的機器決策代替人的決策,推動供應鏈端到端全局優化與高效協同,實現性價比高,快交付,好體驗。
伴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追求更高質量的生鮮供應和高品質生活。但傳統生鮮供應鏈體系效率較低,特別在果蔬水產供應鏈體系中,批發經過2到3次散裝流通,損耗率達到20%至30%,生鮮品類的供應鏈成本超過60%。
過去幾年間,阿里在上海孵化了新零售平臺“盒馬”,衍生出很多業態,盒馬鮮生、盒馬mini、盒馬奧萊、盒馬X會員店等等,有很多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這種業態好像看起來跟傳統的沒有太多區別,但其背后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套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供應鏈體系。這套供應鏈體系代表了一套全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基于云計算的架構重新寫了一遍代碼,使它能夠實現端到端供應鏈的精準供需匹配。
盒馬鮮生有機蔬菜銷量占全國49%,銷售額占24%。盒馬實現了多種業態的融合創新,探索如何提高端到端供應鏈體系的效率,及如何增強供應鏈韌性,其背后的支持力量在于實現端到端數字化:通過線上線下統一的會員、庫存、上架、補貨、調價、銷售與數字技術融合,實現從生產、加工、物流、銷售、金融等方面實現全鏈路貫通,滿足新鮮、安全、健康、便捷、個性化的需求。
其核心是對于整個零售基礎設施、物流體系、末端配送及各類生產資源、要素和流程,基于數字技術進行重新解構和重組,去掉中間環節,重構生鮮供應體系,推動農產品精細化和標準化,讓種植業從分散、孤立的生產單元升級為現代農產品的生產體系。
盒馬與上游優質農產品基地結盟,通過直采去掉中間環節,重構生鮮供應鏈。推動農產品精細化和標準化種植讓農村從分散、孤立的生產單元升級為現代農業數字產業鏈的一部分,讓農村成為“盒馬村”。盒馬已在全國20個省市,建立近200個盒馬村,年均帶動農產品銷售超過50億元。
數字化如何構建端到端供應鏈體系,菜鳥在過去幾年進行了探索和實踐。菜鳥的核心基于數字化重構端到端的供應鏈體系,它的使命是國內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
經過幾年發展探索,菜鳥發展出面向商家、消費者和物流的合作3類客戶的5大核心服務品類和模塊,包括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消費者物流、全球地網和物流科技。菜鳥作為一個平臺類產業互聯網公司,以數字技術為品牌商和制造業企業提供應對復雜供應鏈的多樣化服務,建立消費供應鏈與產業供應鏈并重的服務,覆蓋快消、美妝、家居、家電、服飾、消電、日用百貨等。
菜鳥在全球布局6大智慧物流樞紐、9個分撥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B2B服務,可達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港,64個國家到門服務,提供海運、空運、陸運以及多式聯運的物流解決方案,為全球客戶提供端到端的國際綜合物流服務。日均處理跨境包裹量超過500萬件。
2019年底,“電子面單” (電子身份證)累計使用在1000多億個包裹上,為快遞行業大規模投入自動化設備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節約成本200億元,峰值配送能力提高一倍。數據智能還帶來精準需求,降低庫存周轉,合理區域分布和減少庫存等等一系列數字化解決方案。
概括起來,菜鳥所探索的,就是在復雜的供應網絡體系中,圍繞從供應商、商家、倉庫、分撥、配送點到消費者,如何以數據+算法驅動的決策優化機制,替代傳統經驗驅動的決策執行機制,提高從每一個節點單元效率到整個供應網絡效率,從前端精準預測需求、降低庫存周轉,到預測區域分布減少跨區發貨,到倉庫中轉發撥的路徑規劃、路由優化降低運輸成本,到末端分配調度優化提高送貨效率等。基于全鏈路數字驅動的決策指揮、運行優化、精準執行,提高了復雜不確定性環境下整個供應鏈的韌性。
作者:安筱鵬(阿里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斌卡(轉載及媒體合作請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