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于2024年12月13日公布,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1.8億斤,增長1.6%,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在這個重大利好消息的氛圍中召開的,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也是這次重要會議的重要議題。會議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2025年,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之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農業農村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健全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學習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就要科學判斷糧食安全形勢,時刻明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任務,持續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自2015年起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4130億斤,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這些年,局部地區發生了較嚴重的自然災害,但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糧食產量一步一個新臺階,糧食安全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壓艙石的作用更加穩固。黨的堅強領導、農民艱苦奮斗、干部盡心盡力是糧食產量登上新臺階的基本因素。
一是政策持續發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繼續提高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等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多措并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202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7.9億畝,比上年增長0.3%,連續五年保持增長,說明政策引導下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極大提升。
二是科技支撐有力。2024年全國糧食畝產達到394.7公斤,比上年增長1.3%,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80%。這些年黨中央大力加強對農業科技工作的領導,調整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增加農業創新工程投入、設立國家農業實驗室、投資建設國家種質資源庫,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有效提升了糧食單產水平。
三是責任落實到位。2024年全國31個省(區、市)當中26個增產,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增產作用明顯,充分體現了“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要求。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實施,各地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多措并舉取得了扎實成效。
我國糧食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我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超出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2023年末全國人口1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但人均糧食需求量606.3公斤,比上年增加18.3公斤,增長3.11%,人均糧食需求量增幅遠高于人口減幅。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1.62億噸,同比增長11.7%。根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估算,我國全年糧食消費總量在1.66萬億斤左右,總產量與總需求還有2000多億斤的缺口需要進口彌補。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預測,預計到2033年糧食消費量年均增長0.3%。同時需要看到,糧食生產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生產成本持續攀升,極端氣候和生物災害風險加劇,在確保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不斷加大,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將長期存在,加之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強,保障糧食供給安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因此,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國內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確保糧食穩產保供需要高點強攻。我國糧食總產量于2007年實現10083億斤,首次登上萬億斤臺階,2010年達到11182億斤用了3年,2012年達到12245億斤用了2年,2015年達到13212億斤用了3年,2024年實現14130億斤用了9年。糧食穩產保供的難度越來越大,需要高點強攻。習近平總書記對2025年“三農”工作強調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性,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了六條措施穩產保供,實施高點強攻。一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確保糧食穩產豐產。二要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監管。三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四要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五要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六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再出發。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農民種糧積極性是糧食安全根基的根基,必須準確把握調動種糧積極性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根本地位。第一,比較效益是種糧積極性的源動力。需要通過有效的價格、補貼等協同手段,使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外出務工收入均等化,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錢掙、盡可能多得利。第二,價格預期是種糧積極性的牽引力。種糧抓糧經濟效益不高,制約了其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穩定糧食價格預期是現階段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從市場賺錢應該是種糧的第一預期。第三,進口擠壓是種糧積極性的風險源。每年進口上億噸大豆,買得順手、吃得順嘴,搶占了農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侵蝕了支糧惠糧政策效果。需要科學平衡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勢與風險。第四,科技金融營銷是種糧積極性的千斤頂。把科技支撐作為保障糧食生產的重要驅動因素,高度重視創新現代金融產品服務糧食生產,做好糧食營銷大文章。第五,保護政策是種糧積極性的安全網。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提出“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意義十分重大。加強對農業支持與保護是工業化國家的普遍做法,越是經濟發達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越大。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